(拟稿人:曹媛媛 雒美玲)群众对各类惠民补贴政策不清楚;特殊困难群众办事不方便;村级基础设施薄弱……面对群众的“急难愁盼”,还得靠细心、耐心、真心。
近年来,富平县财政局刘集财政所以“三心”服务为切入点,创新工作方式,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和效能,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细心:精准服务细节,当好参谋助手
2024年8月的一天,细雨蒙蒙。刘集镇施家村83岁老人王秀云拄着拐杖、步履蹒跚地来到财政所,想要办理惠民“一卡通”信息变更业务。工作人员查看资料后发现老人缺少村委会证明,按规定不能办理。一旁办事的群众说:“老人是施家东胡组的,住得有点远。子女在外务工,就她一个人在家。”
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,工作人员决定“特事特办”,通过联系村委会,核实了老人的身份和家庭情况后,直接为老人办理了相关手续。
在刘集财政所的办公桌上,一张贴有“特殊事项”便签的文件盒引人注目。翻开文件盒,一沓材料整齐摆放,“某村某某,父亲去世,需变更‘一卡通’信息,常年在外务工。”“某村某某,身患残疾,缺少村委会证明,联系村委会要补开完善资料”……
“针对路途较远、腿脚不便、资料不全的老人及长年在外务工人员,我们建立了特殊群体服务台账,开展上门服务、代办服务。”刘集财政所所长雒美玲介绍道。“每一个‘特殊事项’的记录,是一份责任,更是一份承诺。”
解读好财政制度,明晰红线、底线,为党委政府提供专业、科学、前瞻性的决策建议……刘集财政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,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。在重大项目决策前,开展全面的财政可行性分析,从项目建设成本、预期效益、潜在风险等多维度进行评估,提出建设性意见,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与高效使用。在落实中国福彩网_中福在线-千万大奖等你和地方财政政策时,结合刘集镇实际情况,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,确保政策落地生根,切实推动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“我们结合镇域经济发展状况,深入调研,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合理的预算建议,确保每一项财政支出都科学合理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。”雒美玲说。
回应群众民生诉求,保障财政资金安全,服务党委政府高效运转,刘集财政所秉承“心系群众 财政为民”的理念,用“细心”让财政服务更有温度、更有力度。
耐心:做好答疑解惑,惠民政策触万家
2024年5月,刘集镇一村新上任的会计前来办理村级报账。工作人员谢灵肖发现提供的材料里缺少“四议两公开”决议结果公告照片,而且施工协议上的盖章模糊不清。该会计一听,着急道:“我都弄好了,这有啥大不了的,能不能先给我报了,村里还等着这笔钱呢。”谢灵肖拿出相关文件规定,“我们不是故意为难你,是为了保障村里每一项支出都符合政策规定,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,日后查账、审计都经得住考验,这不仅是维护村级利益,也是保护自己。”在谢灵肖的耐心讲解下,该会计认识到了规范报账的重要性。
为进一步提高强农惠农政策的公开透明度,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晓率,刘集财政所组建惠农政策宣传小组,深入全镇各个村组,在村民大会、集市等人员集中场所,结合实际案例,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讲解惠民补贴政策、农村综合改革项目等内容。借助“陕西省财政惠民补贴‘一卡通’”微信公众号线上平台大力宣传,让群众不出门就能第一时间了解补贴领取情况。同时,不断强化服务意识、优化服务流程、提升办事效率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热情的服务、亲切的解答、满意的结果,赢得了广泛好评。
真心:聚焦民生实事,助力乡村振兴
寒冬已去,春回日暖。雨水节气过后,刘集镇十字村的村民陆续开始春灌。站在田埂上,村民们望着那潺潺流淌进自家农田的清澈渠水,脸上满是欣慰与喜悦。
曾经,由于灌溉渠年久失修,每到春灌时节,村民们都忧心忡忡,生怕错过最佳灌溉时机影响农作物生长。刘集财政所积极争取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项目,建成900多米U40灌溉渠及配套设施,如今500多亩农田已得到有效灌溉。
“要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的作用,让群众真正受益。”财政所负责项目跟进的谢灵肖说。
北甫村作为刘集镇“一镇一示范”重点打造村庄,基础设施却较为薄弱。道路狭窄难行,排水设施陈旧,照明设施匮乏。刘集财政所深入调研后,几经努力,在县财政局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北甫村道路硬化及配套设施项目立项。
如今,走进北甫村,160盏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,632米排水管道高效运行,1081平方米新修巷道平坦宽阔,村庄面貌焕然一新。
这些年,乡村振兴给刘集镇双合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,不少村民搞起特色种植、养殖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然而杜增义老人却愁眉不展。他的责任田问题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,多年来一直压在他的心头。90年代,引黄渠建设占用了杜增义1.8亩责任田,本应置换的土地,因队里无预留地以及本人外出打工等缘由,一直悬而未决。
2024年,杜增义返乡后向包联双合村的刘集财政所反映了此事。面对这个“老大难”,财政所工作人员走访当年知情群众,与村委会反复沟通协调,最终协调从组集体土地中为老人划拨土地。如今,杜增义已经在田里种上了小麦。“工作人员跑前跑后、忙里忙外,帮我解决了大难题。”杜增义感激地说。
“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”“三心”服务的努力与付出,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,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。“服务好了,矛盾少了,群众笑了,这是我们工作最大的价值。”雒美玲说。